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家乡父母老了,海外游子孝还是不孝?

年迈的父母还能走多远,能追上远在天边的游子吗?
年迈的父母还能等天边的游子多久? Keystone / Jerome Favre

“父母在,不远游”。一旦远游,便进退两难:家乡父母日渐衰老,自己却被小家或事业牵绊在远方。忠孝何能两全? “大部分人都是走一步算一步,”在瑞士定居44年的台湾作家朱文辉说。

閱讀本文繁體字版本請 點擊此處

半年前,由他编译的德语著作《今古新旧孝亲文学专集》(Hsiao Hsun-Eine Anthologie zur kindlichen Pietät,后简称《孝亲集》)在瑞士出版发行。书里涵括了数十篇世界华人笔下“孝与不孝“的当代故事。里面有嫁于瑞士夫君的中国新娘因乡下父母“土气”感到的尴尬;有远嫁改教的女儿在母亲葬礼上因违背礼仪遭受的白眼;有同性恋儿子为满足父母传宗接代期望的不得已而为之;也有离家学子对一股臭香的念念不忘-因为那是妈妈寄来的卤肉,尽管早已在长途邮寄中霉变。

“我想诠释的就是在当代社会中‘孝’的概念给华人带来的心理冲突,” 朱文辉说,“在全球化的世界里,众多华人移居海外,对于孝敬父母,他们身不由己,心有余而力不足。”

中国的孝 + 瑞士的钱

当海外华人陷入“忠孝难全”的境地之时,孝德却被瑞士人当成了宝,带回了家:在台湾生活多年的Prong Press出版社老板Rolf Bächi早年在古物市场偶遇一本《二十四孝》德译本,如获至宝,决意要让西方人了解孝的故事。后来Bächi先生遇见了朱文辉,这一愿望终于通过《孝亲集》的形式得以实现。究竟,瑞士人对孝道的兴趣从何而来?

“也许是因为东、西方在这方面正好可以互补吧,”朱作家对此显然有一番心得。瑞士由三大支柱撑起的养老金体系Spitex上门护理服务时间银行都是保障老人生活质量的社会制度和服务机制。但是面临人口老龄化的现实,国家的养老基金捉襟见肘。“瑞士钱不够就可以用中国的‘孝’来补!”朱文辉说,“子女多出一份力,可以减轻社会的养老负担。”

“ 反之亦然,”他接着道,“其实不只是海外华人,在国内生活的人也常常因为忙于事业而难以照顾到父母。这样一来,便可以参照西方或者瑞士的养老制度,推进养老院建设等社会保障,以弥补子女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愧疚。”

中国的孝 vs. 瑞士的爱

50岁出头的布里奇特是土生土长的瑞士卢塞恩人,她的家是一栋两层小楼:一楼住着她一家四口,二楼住着她89岁的母亲。“从小我就希望有一天能像妈妈照顾我那样去照顾她。” 瑞士女儿的这一番话颇有些中华孝女的意味。

布里奇特的妈妈近几年不再自己做饭,每天下楼来和女儿一家进餐,顺便享受天伦。但除此之外,三世同堂的两家人却又彼此独立:老母亲保有单独的账务,有自己的电话、汽车、洗衣机,在自己的客厅接待自己的客人。

 “很多瑞士人到了老年,害怕的不是孤独,而是失去自主生活的能力。因此,他们能自理多久就自立多久。” 作为Spitex上门护理的护士,布里奇特的日常工作就是和独居老人打交道, 她一边思索一边说道:“对老人来说,只要身体状况允许,独立生活比依靠别人-包括子女-要好…… 子女经常往来走动当然好,但他们通常不会有让儿女照料自己的期待。”

在朱文辉看来,瑞士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中不乏尊敬和爱,但是没有孝。“当中的区别在于:孝不仅包括爱和敬重,还有无条件的接受和忠诚,它存在于一种权威关系中。换句话说,即使父母不对,我也要尽孝。在西方人看来,这样的孝会有些不人道、不民主。”他说。

在中华文化中,母慈子孝经过道德内化已成为人们潜意识中理所当然的事情;而西方则更遵循法律规定的权力和义务,大多不会为了对方而牺牲自我。“西方看我们,太过权威强制;我们看西方,太过物质主义。没有孰好孰坏。”作为两个混血儿子的父亲,朱文辉在孝的问题上像瑞士人一样中立。

妈妈死了,好不好?

尽管如此,想到没能在父母衰老时随侍在身,半生定居瑞士的朱先生心中还是难抑遗憾。如何向远在天边的父母尽孝?这是众多海外游子心中一块不愿触碰、但早晚要面对的难题。分身乏术是很多人的困境;“爸妈身体千万别出问题”是很多人的祈祷;“圣帝君求你让妈妈赶快死了吧……”是绝境中无奈的心声。

《妈妈死了。真好!》是旅居瑞士的台湾作家颜敏如为《孝亲集》撰写的小小说:女儿从海外赶回台湾陪病重母亲度过生命的最后几个月。这边是“肚腔器官开始腐化的”癌症晚期的母亲,那边是发出最后通牒“你再不回来,我们的爱就死了”的丈夫,女人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萦绕:“只要妈妈能快快结束那看不出来具有何种意义的痛苦,我愿意承担任何不孝的代价。”

父母来瑞士养老,什么条件?

虽然现实没有小说那般极端,但父母病重对海外华人来说确是让人煎熬的事情。“一旦发生了,真的没法想象。这边的家和工作不能离开太久,那边的父母也需要我…… 我粗略算过一次,如果每年能陪父母待上3个星期,如果他们活到90岁,这辈子我和他们共度的时间总共也只有1年……” 一位从北京嫁到瑞士的独生女叹道。“我听说,如果是独生子女,可以向政府申请把父母接来瑞士,就是不知有什么条件。”

不止一位瑞士华人移民在聊到孝亲问题时都问到父母移民瑞士的可能,瑞士资讯swissinfo.ch就此咨询了国家及苏黎世州负责移民事务的机构,得到的回复如下:

“原则上,瑞士不存在针对移民者父母的家庭团聚政策(移民子女为外籍父母申请赴瑞团聚),即使移民者拥有瑞士国籍或者永久居留权。父母移民瑞士与子女团聚的情况只有在满足‘欧洲人权公约’第8条外部链接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发生:比如父母因为病痛、残疾或者贫困而非常依赖子女,而且离开子女无法生存的情况。此类特殊家庭团聚的申请条件非常之高,尤其是子女要证明有足够的经济能力维持父母在瑞士的生活开销,保证后者不会长期需要社会救济或领取养老补助金。瑞士实行强制性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移民父母必须自费加入基础医疗保险,国家对此不提供资金支持。”

 – 联邦移民事务秘书处发言人Emmanuelle Jaquet von Sury

 “据我所知,苏黎世没有关于华人独生子女的父母移民瑞士的特殊规定。因此,此种情况也将遵循联邦外国人及融入法(AIG,多语)外部链接的普遍规定。比如就第三国退休人员的移民申请,有以下几个条件:年龄达到55周岁、拥有足够的生活资金、个人和瑞士拥有特殊联系(AIG第28条)*。”

– 苏黎世移民局法务秘书Tobias Christen

*苏黎世州第三国无收入者移民申请规定中就“个人和瑞士拥有特殊联系”一条进行了如下解释:比如曾经长期在瑞士居住、有密切的商务往来、有可证明的、经常性的赴瑞度假旅游记录,或者有父母、子女、孙子女、兄弟姐妹等亲属定居在苏黎世。苏黎世州的税收利益以及特别的文化、经济利益也是审批移民申请的参考因素……但是仅在瑞士拥有亲属并不足以证明”个人和瑞士拥有特殊关联”。详见法规原文(德)外部链接

华人父母移民瑞士不是不可能,但是有条件,有难度。可是,即使年迈的父母真的移民到陌生的瑞士,他们会快乐吗?被父母彻底依赖的子女们会快乐吗?什么才是对两代人来说都是最好的出路?这是一道无解的题,但每家都有每家的解法。“大部分人都是走一步算一步,”在瑞士定居44年的朱文辉说。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